月如無恨月常圓
今天是0622日(星期一),昨天是夏至又正逢日環蝕宇宙奇景,日環蝕從昨天下午1445時開始初虧、環食始、食甚、環食終、1725時復圓,短短的兩個多小時,就讓我們看到早年民智貧乏的天狗食日過程;讓我突然想到歷史上不少詩人以天為題所作的詩句: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,而善於評人的司馬光則說:「李長吉歌『天若有情天亦老』,曼卿(石延年的字)對『月如無恨月常圓』,人以為勁敵。」後來有人更進一步,將李白、李賀、蘇軾、石延年的一人一句,拼成意境深遠的對聯:
把酒問青天,天若有情天亦老;
舉杯邀明月,月如無恨月常圓。
其實,宇宙自誕生至今,根據維基百科所言:大爆炸是描述宇宙的源起與演化的宇宙學模型,這一模型得到了當今科學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統計,宇宙大爆炸距今137.99 ± 0.21億年。而真正能洞悉宇宙奧妙的現象,從佛法金剛經即可窺見宇宙的概況;而從長遠來看,宇宙其實是中性的,並沒有所謂的有情與無情、有恨與無恨之說。因此,對人類有限的生命而言,應當了解人生短暫的生命所為何來?追求快樂是起點,但絕不是目的,人們表面上在追尋快樂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卻也是在追尋痛苦。潔明特別找到聖嚴法師的開示「真正的快樂」:
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人生有苦,包括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以及五蘊熾盛等,總稱為「八苦」。苦是人生的事實,不過正因為有苦,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樂,因此達賴喇嘛曾說:「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。」他採取與釋迦牟尼佛相對的角度來說,佛陀講「離苦」,他則講「得樂」,但呈現的都是人生的實相。雖然說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,但必須先釐清: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?
其實人類從出生開始,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樂,而是滿足欲望,例如對食物、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滿足,一旦欲望得到滿足,就會產生快樂的感受。因此,「快樂」和「欲望」兩者間有絕對的關係。在物質上追求快樂、滿足,應該是現代人共同的傾向,否則物質文明不會發展得那麼快。可是,在追求快樂的同時,不禁令人懷疑,我們所追求的快樂,是不是可靠?能不能維持長久?
適可而止的欲望,本來是無可厚非的,但是如果不合理、無止盡地追求欲望,就會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痛苦。所以,人們表面上在追尋快樂,事實上卻也在追尋痛苦,因為所追求的快樂,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,而且快樂不會是永久的真實,它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,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幻影。而且,享受快樂之後,又會回到痛苦的原點。
所以,人生不過是從苦到樂、從樂到苦,一個永不間斷的循環而已。只是人們自我安慰,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樂,結果卻永遠陷於痛苦之中。如果僅以追求快樂做為人生的目標,很可能會變成一個享樂主義者而有所偏差,更有可能適得其反地帶來痛苦。達賴喇嘛之所以說:「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。」是站在眾生的立場,迎合現代人趨樂避苦的心理,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達賴喇嘛真正的意思。
因此,追求快樂只能說是一個起點,是人類共同的希望,不能誤以為追求快樂就是人生的最終目的,否則,僅追求物質生活上的快樂,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是痛苦。而且以佛教的立場而言,應該要有:「不為一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的精神,當一切眾生都得到平安與快樂時,你才會真正的離苦得樂。
祝福您:「健康平安、離苦得樂」!
Cjmchang 2020.0622 圖文:潔明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