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明心見性
近期,幾位同學接二連三往生,讓我沉靜多時細細思惟,固然人到了七十多歲已屬高齡,是甚麼主導了我們生命的運作?我們為什麼不能真正主導我們的生命,而任由其逐漸變化衰敗到殞落,生命究竟是甚麼?我在看人體肉身的生老病死,像極了一個國度乃至星球的滅亡與殞落。
真正的明心見性
近期,幾位同學接二連三往生,讓我沉靜多時細細思惟,固然人到了七十多歲已屬高齡,是甚麼主導了我們生命的運作?我們為什麼不能真正主導我們的生命,而任由其逐漸變化衰敗到殞落,生命究竟是甚麼?我在看人體肉身的生老病死,像極了一個國度乃至星球的滅亡與殞落。
抱殘守缺
昨天,2024年0616日(星期日),是黃埔建軍100週年紀念暨陸軍官校建校100週年校慶;看著在校的小學弟、學妹們的閱兵分列式及聽訓不適痛苦蹲下的模樣,以及新任總統賴清德親臨校閱訓勉師生內容,刪減軍人讀訓最為重要的前段、後段等,是感慨萬千。今再將其摘錄如後共大家參考,如今讀來依舊是振奮人心:
悟道與得道
今天是2024年0501(星期三)勞動節。近兩年來,我和太座幾乎每天早晨用餐之前,都要先測量自己的血壓;除了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外,我還精確測驗了解當徹底三餐素食之後,身體各項機能能否回歸早年進軍校體檢時的血壓標準110/70mmHg。讓我驚訝的是近兩周來,每天所量測的收縮壓都介於115~129mmHg之間,而舒張壓都保持在70~85mmHg之間;太座懷疑的說:「儀器有沒有問題?」我很有信心地說:「我對身體的感覺狀況是太好了,因為早年曾經眼睛眼壓高是血壓高造成的,現在完全沒有了;從四肢關節的感覺,尿酸也回到標準狀態;甚至體力狀況又回到年輕時的狀態,真要感恩吃素食帶給我無窮的好處啊!」太座說:「那你可要持之以恆啊!」我信心滿滿的說:「如今飲食對我而言最輕鬆愉快的事,簡單、可有、可無!」
如何珍惜有限的生命?
看著昔日曾經一同進預備班、入官校、畢業分發部隊的老同學逐一凋零,內心是感慨萬千;原來人本來就是百年壽命,其最終都要結束。即便努力保養身體,如保持良好的情緒,定期爬山運動,注意飲食均衡,過簡單輕鬆愉悅的生活,甚至近十年來學習素食等等,時光卻依舊悄然飛逝,抓不到、留不住。放在眼前的卻是我們對時間無法掌握的事實,如今我們此生在人間所剩餘的時間不多,我們所能珍惜的就是所剩無幾的寶貴時光。所以,應該要做的事就是,珍惜有限的時間,專心一意的修行,為自己未來的來生,創造更有價值的機會,讓我們在僅有的餘生,更顯珍貴與精彩。
如何化「煩惱為菩提」?
菩提是甚麼?佛陀教導我們:「菩提就是覺」,「覺」又是甚麼?「覺」就是醒了,又稱作悟到了,佛法的意思就是:眾生在沒有覺醒悟道之前,有如夢幻泡影迷迷糊糊狀態,就像是在睡夢之中,當覺悟、覺醒之後,恍然大悟明白大到宇宙星系運作,小到世間一切人事物的來去,都是煩惱在作祟;而這些煩惱的的確確均屬諸法實相,但也都是諸法空相。我們明白了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諸法實像也都是諸法空相,又有甚麼意思呢?佛教導我們:要看破煩惱原來都不是真實的,所以要趕緊放下,要用智慧放下。潔明利用今天和太座爬山返家用完午餐後,將「煩惱即菩提」破題,祈望在後面的論述中讓大家明白,當我們面對煩惱時,要如何看破與放下進而迎接美好的未來。
面對五濁惡世之道
當前我們所處的世界,正是一個五濁惡世的時代,俄烏開戰已逾兩個年頭、以巴之戰尚難解難分、南海紛爭不斷、更有美日一旁搖旗吶喊添加材火為恐世界不亂、台海更是兵兇戰危,隨時有擦槍走火演變大戰之勢、寶島更受台獨掌控企圖引發海峽兩岸戰端、甚至政府面對金廈海難,信口雌黃、真假莫辨、是非不明、黑心食品氾濫、看病價格高漲、漲電價蠢蠢欲動、甚至物價全面上漲等等,以致人心恐慌。我們身處寶島應用何種心態,面對詭譎多端的五濁惡世,的確是當務之急。
如何在生活中悟「不生不滅」之道
心經整部經文,在揭示宇宙乃至生命運作的精妙道理,對於「五蘊皆空、諸法空相、不生不滅」對初讀心經者而言,的確是極其深澀難以理解;今天,潔明就以熟讀「心經」二十餘年及力行佛法的經驗,以粗淺簡易的文字從生活中來解釋如何悟「不生不滅」之道,期望能與有緣者分享佛法的恩澤於萬一。
憶老友
那是2018年0615日,八百壯士於立法院前周邊埋鍋造飯第480天的日子,這天老同學詹寶生也從桃園騎摩托車趕到參與盛會。其實,我與寶生同學雖同時進入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一期就讀,自預校入校到官校正期生畢業,甚至畢業之後分發部隊乃至各自從軍旅退休,我與寶生同學從未謀面甚至交談過,一直到八百壯士埋鍋造飯在立法院第480天,才有機會交談並了解其概況。
面對惡局的心態與作法
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大選及立法委員選舉已經結束,面對一個忠實的台獨工作者當選國家領導人,未來的中華民國何去何從?是否將走向台獨並立即面對兩岸兵兇戰危,甚至如俄烏之戰及以哈之戰,台灣各地成為烽火連天、斷垣殘壁、人民傷亡流離失所;抑或是在中美斡旋及民進黨領導人狂心頓歇,尚待深入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