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疫系統學()

今天是0426(星期五),早上0900時收聽FM103.3頻道,由趙少康先生主持的吃喝玩樂罵節目,專訪新光醫院馬主任談有關癌症治療必須靠自己;主要在強調提升免疫系統,而良好的作息、飲食、運動更是治癒癌症重要的關鍵,今天持續報導由陳昭妃博士所著(免疫系統學),進入第四部份─營養免疫學的重要:

癌症自己治.jpg 

讓人體自然對抗病菌侵襲-營養免疫學的重要

  健康的免疫系統是無可取代的,功能正常的人體具有防禦疾病、克服疾病,甚至克服環境污染及毒物持續侵襲的所有武器。科學的長期進展,已開發出針對各種特定的疾病藥物,但部分醫學界人士卻仍在尋找健康免疫系統的適當取代者,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沒有呈現可見之疾病癥候之前,即屬於健康,並不完全正確。

  大多數疾病在對外顯露癥候之前,都已經長期存在體內,逐漸的,我們注意到自己感到更疲乏,或身體反應不正常,此種一般性的「虛弱」感覺,在更嚴重的疾病癥候顯現之前便已出現許久。當我們感到病勢沈重之時,通常已來不及預防,因此,為避免與疾病接觸的最理想方法,便是注意免疫系統的健康,而在日常中提供免疫系統適當的營養,便是我們要認真去作的。

營養均衡與免疫系統的關聯:營養在抵抗感染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,缺乏任何一種營養,對免疫系統都有不利的影響。但營養免疫學並不是研究人體需要多少蛋白質、礦物質或維生素的科學,而是著重於研究植物營養素、抗養化劑和多醣體的科學。雖然人體缺乏蛋白質、礦物質或營養素會引起免疫功能失調,但當今社會大部分人並不缺乏這些營養,相反的,卻缺乏對免疫系統功能極其有益的植物營養素、抗養化劑和多醣體等營養。因此,如何使我們獲得這些營養,以維持免疫系統的最佳狀態,是我們探討健康議題的主要關鍵。

  免疫系統的強度取決於飲食:在人類的歷史上,人體一直不能免於疾病的困擾,但由於我們免疫系統的衰弱,今天可能是疾病猖狂的原因之一。免疫系統相關疾病的增加有很多原因,追根究底是與我們所吃的食物品質有密切的關係。今天的食物大多含有防腐劑及農藥,高度精製的食物更缺乏消化及吸收所需的維生素、礦物質及酵素。而我們體內的防禦系統極需提供營養,才能發揮有效的功能。

  科學家已經發現愈來愈多的食品會影響正常的免疫系統功能,例如營養不良會降低免疫系統功能,污濁空氣中的毒性物質容易造成免疫系統失調,導致諸如紅斑性狼瘡,風濕熱及血管性腎炎等自體免疫疾病。一般人也都了解某些飲食會嚴重影響血管性疾病的患者。另外,在動物實驗中,亦普遍利用食療的觀念,以預防或發展自體免疫疾病的次級損害,以及癌症的治療。

  由於營養的失調導致免疫系統失去效率,人體也容易受病毒等感染,甚至引發手術後併發症的危險。健康人對於疾病的免疫反應快速而有效,然當某人已經營養不良或有慢性病時,其防禦系統就會變弱,以致讓疾病有機可乘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攝取適當的營養對人體的健康是非常的重要,而一旦身體染疾病才開始注意營養,則未免太遲了。

  免疫系統愈強病毒愈不容易作用:細菌、病毒和其他一些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罪魁禍首,然一旦遇上強大的免疫系統,它們就沒有用武之地。免疫系統能保護我們免受感染的侵害。顯然,大多數疾病都是由於免疫系統故障所引起的。衰弱的免疫系統使我們在高傳染性的疾病前更容易患病,如SARS、肺炎、腦膜炎、肝炎、流感、肺結核和食物中毒等。衰弱的免疫系統還容易引致癌症的產生。在一般狀況下,我們的免疫系統會不停的在身體各處巡邏,殺死變異細胞,防止癌症的生成。在美國,每四例死亡中就有一例是因為癌症。2000年全世界有超過700萬人死於癌症,並發現了1000萬例新癌症病例。癌症主要包括肺癌、乳癌、結腸癌、皮膚癌、子宮癌和前列腺癌。

免疫系統保健重於藥物治療:

現代化的隱憂『環境污染』:

  我們生活的環境與祖先時代的環境已迥然不同,特別是當代人口成長速度加快,給我們生活環境帶來很不同的影響。一般而言,平均每增加2%的人口,我們的環境品質就會下降1%;另一方面,現代工業的進步雖然為人類帶來了便利,但也為人類帶來了污染。釋放於空氣中的化學物,傾注於水與土壤中的有毒廢棄物,使純淨的水與空氣日復不見。為了增加農作物產量,殺蟲劑和化學肥料大量的使用;為了使動物更快的生長,人們大量使用抗生素和賀爾蒙,同時,森林有被摧毀用以生產大量牲畜所需的穀物,如美國所生產的玉米,有80%是用以餵食牲畜;牲畜的增加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,因為排泄物也相對的增加了。目前,牲畜數目遠較人口來的多,而這些牲畜所產生的排泄物是人類的六倍,這些排泄物中所含的硝酸鹽可深入地下飲水層,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,這類硝酸鹽不僅會導致先天性缺陷,也會毀滅很多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。

  壓力:在現代生活中,愈來愈多的心理因素導致壓力的產生,如婚姻問題或經濟關係。在這些情況下,頻繁的焦慮會導致人體對壓力的正常反應轉變為有害的一面,並容易引發中風、心臟病發、糖尿病、潰瘍和肌肉僵硬等疾病。長期焦慮會削弱免疫系統抵抗疾病的能力。科學家認為壓力會使人體分泌出皮質類固醇,這會抑制免疫系統並增加癌症和流感等疾病的機率,使我們免疫系統的功能也下降許多。『飲食觀念的不正確』

  除了環境污染、壓力之外,缺乏營養保健知識也是現今疾病增加的主因。人們在飲食中攝取過多的脂肪,誤認為營養的意思就是要攝取很多肉類或乳製品,吸收超量的卡路里,而對日常的身體鍛鍊及對蔬菜、水果綠色食品攝取量都過少。食用植物性食物以獲得植物性營養,是健康飲食的正確觀念,吃過多的肉類,除了使蛋白質的攝取過量,加重腎臟負擔外,也會不小心吃入過多的動物性脂肪,導致血脂肪過高、心血管疾病、免疫力降低。

過份倚賴藥物的錯誤觀念:

  不幸的人們試圖治療不良飲食習慣所造成的疾病時,常常僅止於治標而非治本。如抑鬱、失眠、疲乏時,會吞下一顆藥丸。很多藥物可以幫我們減肥、治療潰瘍、使人興奮或平靜,但當我們吞下藥丸時,通常只是處理了症狀,而非治療病症。免疫系統涉及不計其數的細胞、特殊物質及器官之間的高度複雜相互作用。這些免疫戰士明確知道應該什麼時候、在那裡、怎麼採取適當行動摧毀入侵的物質,而不會傷害人類其它的細胞。與免疫系統不同的,藥物僅針對一個特殊的目標進行工作,如刺激或壓制免疫系統。不過,在完成這些任務的同時,藥物會產生副作用;有時這些副作用比需要用藥物治療的那些情況更具高度危險。

  抗生素就是這類危險藥物之一。研究人員不斷的警示公眾:濫用抗生素會影響後天免疫性,並會使細菌具耐藥性。如你的孩子服用抗生素來治療鏈球菌咽喉炎,這時抗生素就取代了免疫細胞來阻止感染。因為孩子的免疫細胞沒有與細菌作戰,他們也就沒有得到對付這些細胞的免疫性,一旦以後鏈球菌咽喉炎復發,孩子第二次感染咽喉炎時仍舊服用抗生素,細胞很可能已經具備了對這種抗生素的耐藥性。因此,在某些情況下,最好讓我們自己的身體來抵抗疾病。

  類固醇被廣泛用於治療過敏症、自體免疫疾病和移植器官後避免身體對器官出現排斥現象。類固醇是抑制免疫力的藥物,同時也是一種消炎藥。它們透過削弱免疫反應產生功效,也就是它們降低人體對感染的抵抗力,使感染加重而更難治癒。多年來,科學家一直警告公眾一些藥物,包括抗生素、類固醇和其他抑制免疫力的藥物會造成腎臟和肝臟中毒損害。如類固醇會引致積水和腹脹。這是腎臟和肝臟出現故障的信號,一些抗生素會導致骨髓中毒。

  抗生素不能殺死病毒,因此抗生素對治療流感、SARS以及其它病毒性感染無效。抗生素能殺死細菌,可用來治療肺炎和其它細菌性感染;多數抗生素是通過摧毀細菌的細胞壁來殺死細菌,這樣可以阻止細菌的繁殖。不過病毒根本沒有細胞壁,因此抗生素無法殺死病毒。許多人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毒性感染時,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實際上會使病情惡化。因為抗生素會連帶地將對人體有益的細菌一起殺死,此舉將為病毒提供了更好的滋生環境;在這種情況下,服用抗生素不僅對病情沒有幫助,還會帶來或輕或重的副作用。較輕的副作用是腹瀉、酵母菌感染、嘔吐。此外,有些人還會對某些抗生素起過敏反應。嚴重的副作用包括中毒、痙攣、過敏性休克、甚至死亡。時間一長,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會隨之而來。由於耐藥性,抗生素便對強大的傳染性細菌無能為力,這時我們就需要使用毒性更大的藥物來對抗它們,因此當我們真正需要抗生素來殺死細菌時,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就變得無用了。

用藥的錯誤觀念:

  流鼻涕、頭暈腦脹、鼻塞、喉嚨痛、花粉熱、哮喘侵襲……就像一場令人苦惱的冷戰癥狀走進了一個家庭。雖然一直以來都知道感冒是無藥可治的,但為了使呼吸順暢,患者還是試圖作各種嘗試,每年花費在感冒相關藥物的開支達10億美元。這些市場上廣為流傳的武器是以感冒和過敏症藥物、止咳藥、抗組織安劑、哮喘藥物以及抗生素的類別出現,雖然這些藥物的有效性數據仍有爭議,人們依然隨意的服用它們,直至發現藥物的有害副作用,但已為短暫自由付出沉重代價。服食藥物時多數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-希望它們給予某種程度上疼痛的舒解。不管是出自於絕望或習慣,人們經常服食止痛藥物以舒解因關結炎、偏頭痛、背部受傷、手術和其他疾病所造成的惱人疼痛。為了獲得消費者的滿意,止痛藥經常可以兌現它們的承諾,並使那些看來不可忍受的疼痛麻木掉。然而反過來,它們也會帶來很多危險和常常因忽略而造成的後果。

  近來,醫療的進步帶給許多人們一個錯誤的安全感。藥物被視為安全網,能夠快速的治療身體疾病。直到面對嚴重疾病的現實時,人們還不能意識到,醫療可能引起的不愉快經驗,甚至是危險的後果。很不幸的,世上沒有一種所謂簡單的治療、一個無風險的措施或者一種無副作用的藥物。一旦疾病破壞了免疫系統,恢復的路程可能是長遠而艱鉅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m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