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戒與修福

「應無所住,而行布施」,持戒能捨世間之欲,修福能捨自己之財。以財、法、無畏施於人,正是修般若,即在持戒修福下手。

持戒的人,必定少欲知足;世間總總的享受,他都能放下,這才是真正的有福。一個人到中年之後,會深深體會到真實的福報,就是「身心健康、生活愉快」。福報絕對不是有財富、有地位,要知道,富而不樂,反而不如貧而樂,那個人生的價值有意義的多了,這是需要相當的智慧才能觀察得出來。古人常說:「貧而樂,那就是享清福。」紅塵裡面享受五欲六塵,叫紅塵之福。然而,真正的享福,是享受真正的清淨之福,沒有妄想,沒有煩惱,這就是佛門講的佛菩薩的生活,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。

緣聚緣散、當體即空、了不可得;持戒的人善根非常深厚,在這個時代,他喜歡守法,願意守規矩,循規蹈矩,這就是持戒的人。修福的人,也是大智慧,正是與修般若相應,般若是真實的智慧,福與大眾共享,這是真實的福報,一切的利益要與一切眾生共享,這個福報才叫真實的福報。在世間我們看到,富貴之人,富他擁有財富,貴他得到地位,這種果報,都是多生多劫,修善積德而來的,不是偶然的。一世、二世的修積得不到的,果報沒有這樣的殊勝;佛在金剛經裡有告所我們:「菩薩修福,不應受福德」。也就是說,世尊教導菩薩要修福不要享福,這是真實的智慧;為什麼?我們仔細觀察,讀歷史看古代,看報紙看新聞,享大福報的人,很容易造罪業;他多生多劫所修的福,這一生就報掉了,如果在這一生當中,不能繼續再修福,往後的麻煩就大了,有幾個人得福報的時候肯繼續修福呢?不多,真的不多!古時後還有,古時候因為多讀聖賢書,多少都受過聖賢教育的薰陶,還有智慧,還能夠辨別是非善惡,所以有福報的人肯修福,歡喜修福,這是很難得的。現代的人不讀聖賢書,不相信這個福報是命裡有的,他以為他很能幹有本事,運氣不錯,以為就是這麼得來的,不知道得來的前面有深厚的因緣;因此,得到之後不懂得再去培福,這樣福報享盡之後,惡業現前,果報就在三途,這是佛法裡面常說的三世怨,第一世多生多世在修福,第二生享福造罪業,福享完了,第三世墮入惡道去了,很冤枉。所以,財、法都要與眾生共享,無畏施也離不開財與法,施財使人物質生活安定,他心得安定就是無畏施;法施使人明理,理明瞭之後,心自然就安了。我們常說「心安理得」,道理明白了,心自然就安了。所以,世尊多次為我們開示,教導我們「應無所住,而行布施」,這是說明,修般若要具備這個條件。

「諸惡莫作是持戒,眾善奉行是修福」,謹小慎微,放下一切是佛所揀定之機,必蒙佛加被;這是告訴我們善與惡的區別,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一切都要辨別的很清楚,金剛般若是高級大乘佛法,自然這個要求的標準就高了,惡的標準是「自利」,凡是對自己有好處利益自己的都是惡,凡是利益大眾的都是善,而佛法講利益眾,眾生現在得利益,來世也得利益,後世也的利益,這才叫真善,善惡這樣分法;為什麼利益自己都叫惡呢?金剛經說的很清楚,「菩薩要破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這才叫菩薩,如果念念為自己,我執很重,我相怎麼能破得掉?以佛的標準,凡是建立在助長我見、助長執著我相的都是惡,那就是障礙,障礙你達不到菩薩的標準,這那裡是善,當然就是惡了。諸惡莫作啊!那就是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善絕對是利益眾生,唯有利益一切眾生,其範圍必定是盡虛空遍法界,而眾善奉行要這樣的心量去做,為什麼呢?因為,唯有這樣的心量,自性就能相應,那才叫真善啊!修行,用禪家的話來說,明心見性就不難了,把明心見性的障礙統統都除掉了。由此可知,世尊在此地揀定持戒修福是非常有道理。謹小慎微,就是小善、小惡,小善也不捨棄要修,小惡雖然很小也有不能作,要斷絕掉;不能因為善小而不為,不因惡小而為之,這就錯了;要知道,小惡累積就變成大惡,小善累積就變成大善,一絲一毫不善的念頭都不可以有,起心動念之間都是善念,放下一切才是真自在,放下才有真實的幸福,才是真實的智慧。(摘錄淨空法師講金剛波羅蜜經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jmchang 的頭像
    cjmchang

    明珠創意空間

    cjm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