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讀經心得分享()

今天是20220211(星期五),台北的天氣又綻放溫暖的陽光,我和太座一定不會放過老天賜予大地的恩澤,趕緊利用清晨時光上山走進森林吸取豐富的芬多精;在山上,和太座談及近日研讀楞嚴經的心得,太座邊聽邊說:「你講的內容很值得寫下來,分享老同學、朋友,因為真的太珍貴了」!

1.jpg

所以,今天開始我將利用時間將讀經的心得,摘其要點分享芸芸眾生,希望以我習佛的經驗中,理解宇宙人生的體悟,並更由信、解、行、證中,從佛的話語中獲得無與倫比的利益,其實際概況與老友分享,俾讓老友們知道我習佛的目的與進展。

我現在所讀的楞嚴經是民國84411日購於台北市三民書局,那是我剛從習佛的老師(毘廬泱衜妙吉祥)帶領下,每天抄寫(般若波羅蜜多心經)一周後,就開始戒菸改變生活習性,之後因為並不瞭解心經在說甚麼?卻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力,就先到書局找有關佛經的釋義,就找到這本由南懷瑾先生述著的(楞嚴大義今釋);當時,購買之後在上班之餘努力研讀,覺得極為生澀。於是,就擺在書架上至今已逾27個年頭,在這期間我購買了(圖解心經)深入研讀,也逐漸明白心經在講甚麼?甚至也在多次拜訪老師,從老師的啟發解釋之下,再讀金剛經、觀音菩薩普門品、普賢菩薩行願品、地藏菩薩本願經、華嚴經、法華經,逐漸開啟我進入浩瀚佛界的光明之旅。在緩慢的二十餘年之後,如今當我再次打開這本南懷瑾先生述著的(楞嚴大義今釋)有如獲至寶之感,對佛陀的智慧與大慈大悲與不厭其煩諄諄教誨倍感親切。

這本書初版是民49年,到民84年已經是第23版當年並印刷7次,是南懷瑾先生在佛學上重要的著作,並且集結了數十位高僧大德校對印製。在我感恩之餘,也順便摘要南懷瑾先生在後記中這樣說:「芸芸眾生,茫茫世界,無論入世或出世的,一切宗教、哲學,乃至科學等,其最高目的,都是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。但真理必是絕對的,真實不虛的,並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尋思求證得到的。因此世人才去探尋宗教的義理,追求哲學的睿思。我也曾經為此努力多年,涉獵得愈多,懷疑也因之愈甚。最後,終於在佛法裡,解決了知識慾求的疑惑,才算心安理得。但佛經浩如煙海,初涉佛學,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領,實在無從著手。有條理,有系統,而且能夠概括佛法精要的,只有《楞嚴經》可算是一部綜合佛法要領的經典。明儒推崇此經,曾有“自從一讀《楞嚴》後,不看人間糟粕書”的頌詞,其偉大價值可以概見。」

今天摘要有關「真心與妄心體性的辨認」:心,究竟在哪裡?這個問題,阿難反複地提出七點見解,經過佛的分析論辨,都被佛所否定。覺得平生所學,盡是虛妄,就非常惶惑,請求佛的指示,要求說明心性自體本來寂靜的真理。

佛說:「一切含有知覺靈性的眾生,自無始以來,(時間無始無終,故名無始。)種種錯誤顛倒,都受自然的業力所支配,猶如連串的果實,從一個根本發生愈長愈多。甚至一般學習佛法追求真理的人,雖然努力修行,亦往往走入歧途,不能得成無上菩提(自性無上正等正覺。)都因為不知道兩種基本原理,就胡亂修習佛法,『猶如煮沙,慾成嘉饌』,無論經過多久的時間,無論如何努力用功,終究不能得到至高無上的成就。

佛又說:「所謂兩種原理:第一,自無始以來,作生死根本的,一切含有靈性眾生的心理作用,凭借生理的本能活動,名為攀缘心(一般心理現狀,都在感想、聯想、幻想、感覺、幻覺、錯覺、思惟與部分知覺的圈子裡打轉,總名叫做妄想,或妄心。猶如鉤鎖連環互相連帶發生關係由此到彼,心裡必須緣著一事一物或一理,攀取不捨的現象,所以叫做攀緣心。)第二,這種妄心狀況,只是心理、生理所產生的現象,不是心性自體功能的本來。自無始以來,心性功能的自體,是超越感覺、知覺的範圍的,元本清淨正覺,光明寂然,為了界說分別於妄心,而取名為真心自性,如能將身心、物理、精神互相關係所產生的各種因緣,各自歸返其所以生起攀緣的本位,這個本來清淨正覺、光明寂然的自性,自會超然獨立,外遺所有而得解脫。一切含靈的眾生,都具有這個心性自體功能而發生種種作用。雖然終日應用,但是只能認識這個自性功能所產生的作用,而不能認識心性光明寂然的自體,所以才在生死之流當中旋轉不已。」

其實,佛說了這麼多,真正最為重要關鍵就是如何「歸返其曾經攀緣的本位,歸返本來清淨正覺、光明寂然的自性。」就是當下從「懺會業障」,就是當下做起,包括戒除十惡業;如果學到了佛法各種法門,其習性依然故我,正如「猶如煮沙,慾成嘉饌」那只是緣木求魚罷了!(待續)

Cjmchang 2022.0211 圖文:潔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m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