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盡的祝福

今天是20220307(星期一),清晨0400時起床,板橋的天空下著絲絲細雨,我細讀楞嚴經第四卷一個小時候,開始作每天既定的工作料理早餐,順便以自製的早安問候圖,向同學群組問候之際,突然看到黃湘輝同學往生的訊息,讓我驚訝之餘感嘆:「生命無常,吾等同學宜珍惜寶貴的時間,常保清淨之心啊!」以下用太上老君「常清淨經」祝福湘輝同學:「放下一切罣礙,往生西方極樂,常保清淨無染!」並以白話註解以利同學們細讀,對我們研讀常清淨經有所助益。

常清淨經黑底白字.jpg

常清淨經

大道無形,生育天地;大道無情,運行日月;大道無名,長養萬物;吾不知其名,強名曰道。夫道者:有清有濁,有動有靜;天清地濁,天動地靜;男清女濁,男動女靜。降本流末,而生萬物。清者濁之源,動者靜之基。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。

夫人神好清,而心擾之;人心好靜,而慾牽之。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,澄其心而神自清。自然六慾不生,三毒消滅。所以不能者,為心未澄,慾未遣也。能遣之者,內觀於心,心無其心;外觀於形,形無其形;遠觀於物,物無其物。三者既悟,唯見於空。觀空亦空,空無所空;所空既無,無無亦無;無無既無,湛然常寂;寂無所寂,慾豈能生?慾既不生,即是真靜。真常應物,真常得性;常應常靜,常清靜矣。如此清靜,漸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謂得道,雖名得道,實無所得;為化眾生,名謂得道;能悟之者,可傳聖道。

上士無爭,下士好爭;上德不德,下德執德;執著之者,不名道德。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為有妄心。既有妄心,即驚其神;既驚其神,即著萬物;既著萬物,即生貪求;既生貪求,即是煩惱;煩惱妄想,憂苦身心;便遭濁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。得悟道者,常清靜矣。

白話註解

大道沒有一定型態的虛實,卻孕育虛實的天地;大道沒有情感的包袱,卻能讓日月運行不息;大道沒有名字,卻能養育成住壞空的萬物;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就勉強就叫「道」。道的特質:有清澈和混濁,有好動和寧靜,就天地而言一清一濁,一動一靜,就男女而言也是一清一濁。從本源而逐末,而生出世間萬物。清是濁的本源,動是靜的基礎。所以,人能常保清靜,那麼天地人即是一體。

所以,人的思維喜好清晰,但被心情所干擾;人的心情喜歡寧靜,卻被慾望所牽引。如果常能排遣一下慾望,則心情自然寧靜,梳理一下心情,思維自然就清晰了。自然六欲(六根、六塵、六識)所衍生的煩惱就不生了,貪、嗔、癡三毒也自然消滅了。所以無法做到清淨,也就是因為沒有梳理心情,沒有排遣慾望。能排遣慾望的人,我觀察自己的心,發現並沒有一個所謂的心;向外觀察形狀,發現並沒有一個所謂形狀;再遠觀也沒有甚麼具體的東西。這內、外、遠三者都能悟透,就認識宇宙一切皆是虛空。再觀察空相也全是妄想,這些妄想沒有一樣不是空的;既然所有的妄想都是空的,那麼所有的空無的妄想都是假像;當一切的空無的妄想都放下了,心境就自然安靜了;最後寧靜到不用覺察自身的寧靜狀態,也沒有去追求寧靜的慾望,這樣怎麼還能再生出慾望?慾望既然再也無從生起,那就是真正的安靜了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接物,這才是我們的本心本性;長此以往行事就會一直保有清淨。秉持這個清淨的心,就漸漸悟入真道;既然入了真道,就給它取個名為得道,雖然名為得道,其實也是一無所得;為了教化其他人,才取這個名叫「得道」。能悟解這篇經的人,就可以傳播經中的真理。

上等智慧的人沒有爭鬥之心,下等智慧的人才好爭鬥;高道德標準的人,內心清淨,不會用道德來規範自己和他人,而低道德標準的人才去執著道德規範;這些執著規範和標準的人,不能明白什麼是道德。眾生所以不能體悟真正的大道,是因為有妄想等錯誤的認識。這些錯誤的妄想,就驚擾牽動心神;既然驚動了心神,就會執著在萬事萬物之上;既然執著在萬事萬物之上,就會產生貪愛之求;既然產生貪愛之求,也就是煩惱的根源。煩惱和妄想,讓內心憂愁讓身心痛苦;於是身心就遭受到污濁,流浪在生死輪迴,經常沉溺在苦海中,永遠不會體悟真正的真理。這個永恆的真理,覺醒悟道的人,能自身受用,能悟道的人,心能常保清淨無染啊!

Cjmchang 2022.0307 圖文:潔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m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