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讀經心得分享()

楞嚴經第四卷

自性圓滿覺性證悟之關鍵

證悟妙明覺心.jpg

佛言“富樓那,如來藏本妙圓心,非心、非空;非地、非水、非風、非火;非眼,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非色,非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非眼識界,如是乃至非意識界;非明無明、明無明盡,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,非老死盡;非苦、非集、非滅、非道;非智、非得,非檀那、非屍羅、非毗梨耶、非羼提、非禪那、非般剌若、非波羅蜜多,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,非阿羅訶、三耶三菩,非大涅槃,非常、非樂、非我、非淨。

“以是俱非世出世故,即如來藏元明心妙,即心、即空;即地、即水、即風、即火;即眼,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即色,即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即眼識界,如是乃至即意識界;即明無明、明無明盡,如是乃至即老、即死,即老死盡;即苦、即集、即滅、即道;即智、即得,即檀那、即屍羅、即毗梨耶、即羼提、即禪那、即般剌若、即波羅蜜多,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,即阿羅訶、三耶三菩,即大涅槃,即常、即樂、即我、即淨。“以是俱即世出世故,即如來藏妙明心元,離即、離非,是即、非即。

如何世間三有眾生,及出世間聲聞、緣覺,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,用世語言入佛知見?譬如琴、瑟、箜篌、琵琶,雖有妙音,若無妙指,終不能發。汝與眾生亦復如是,寶覺真心各各圓滿。如我按指,海印發光,汝暫舉心,塵勞先起,由不勤求無上覺道,愛念小乘,得少為足。”

白話簡譯

佛繼續對富樓那開示:「要知道,如來的自性原本就是具足圓滿的的真心,卻又不是一般空無的心理狀態(非心、非空),更不是物理作用(非地、水、火、風),也不是知識道理的感受(非六根、非六塵、非六識),當然也不是佛法(非明無明乃至非明無明盡、非老死乃至非老死盡、非苦集滅道、非智亦非得、非六波羅蜜、非度彼岸、乃至非佛的十種稱謂無上正等正覺、非常樂我淨諸佛所證等),那是超越所有理解的境界。

同時,因為如來超越了所有世間及出世所能理解的範疇,這種自性圓滿的覺性,也就包括了(心、空、地、水、火、風、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明無明、老死、苦集滅道、智、得、六波羅蜜、度彼岸、無上正等正覺、大涅槃、常樂我淨等)。也就是說:「自性本體虛妙真心本元,要離開一切現象作用才能夠察覺到;也要不離開這一切現象作用,才可明白它的功能。這個自性本體功能,也就是這一切現象作用的展現,這一切現象作用卻又不是自性本體;這期間的深奧道理,只有自己親臨證悟方能覺知。

「然而,在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世間眾生,以及出世間的聲聞、緣覺們,用有限的知識,來測度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;用普通世間的言語,怎麼就想參透入佛的所知所見呢?就像是琴、瑟、箜篌、琵琶等樂器 ,雖然具備發出妙音的條件,如果沒有妙手彈奏,終究不能發出悅耳的音符。你與眾生也同樣是如此,這個自性寶藏的本覺真心,原來各自圓滿本自具足的,如果只有我的指導,才能一覽海中勝景,可是由你們自己去短暫用心體悟,卻無數的煩惱就先升起,這都是因為不努力勤求無上正覺之道,貪愛小乘之果,所以才會少有所得便自覺滿足之故。」(待續)

Cjmchang 2022.0306 圖文:潔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m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