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讀經心得分享(十二)

心之所在的剖析

今天是20220328(星期一),板橋是一個下雨的天氣;我和太座依舊開車上山享受山林之樂,在0600時到達土城桐花公園停車場時大雨傾盆,我們在車上略停了幾分鐘待雨稍小些,撐起傘漫步在山道之上,雨水湍急在山道上形成無數個小溪流,太座很好奇指著好幾個溪流說:「這雨實在太大了,山道兩旁原有的水溝已經來不急排放,希望要停一下了,不然會造成低窪地區住家災情。」

華嚴經云.jpg

這突然讓我想到最近太座在練習背誦「心經」,並問及心經裡面那麼多「無」,究竟是甚麼意思?如果都是無的話,那讀「心經」還有甚麼意思?剛好利用今天爬完山回到家後,就楞嚴經第一卷開始,佛問阿難:「心在哪裡?」阿難說:「心在身體裡。」被佛否定!又在猜想:「心在身外。」又被佛否定!他總共想出七個地方,這就是楞嚴會上有名的七處徵心。包括:一、心在身內。二、心在身外。三、心潛伏在眼根內。四、心在暗內。五、心隨所合處。六、心在中間。七、心無著等等。都被佛所否定!那麼究竟「心在哪裡呢?」佛在楞嚴經云:「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。」

潔明很感恩!從二十六年前在同學恩師的開導下,初次接觸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並開始抄寫、背誦,之後在博覽如煙海佛法中,逐漸洞悉「心經」在說甚麼?佛在所有的經典裡教導我們的宗旨,就是教我們開悟;而眾生之所以不能開悟,其最大的障礙在「華嚴經」一語道破:「一切眾生,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、執著而不能證得。」所謂「真心性淨明體」就是「如來智慧德相」;而妄想、執著就是妄心,只要真心被迷惑了就變成妄心了。所以,「心經」用無色,無受想行識;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;無苦、集、滅、道;無智亦無得。此處的「無」也就是「放下」的意思。當大家把妄想、執著都放下了,就證得「菩提薩埵」了,也就是「以智上求菩提,用悲下救眾生」的大菩薩了。

如果我們用真心看世間諸事,如俄烏之戰,不難明白從各國的文化、經濟利益、地緣等等角度,很容易明白這個世界何以會戰亂不斷;都是妄心、執著在作祟,甚至依舊有不明就理,甘願被利用者如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,犧牲該國軍民無辜生命而在所不惜,其最大受益者自然清晰可見。另外,如果我們用真心看自己,更能明白我對自己是否有真正愛惜呵護?如果我們依舊時時用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」看世間的人、事、物,貪著於「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」,那也都是妄心、執著在作祟。要知道,「若問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若問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把自己此生的當下每一天都做好,並常做善事,也就是為自己的未來創造優質的環境,那就是真心對待自己,當真心開始了,佛性就現前了。

Cjmchang 2022.0328 圖文:潔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m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